工作室王思俨等在《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上发表题为“Advancing Multi-Hazard Resilience and Urban Integration: A Quantitative Framework for High-Speed Rail Stations”的研究论文(DOI: https://doi-org.libproxy1.nus.edu.sg/10.1016/j.indic.2025.100953。《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是环境科学领域国际著名SCI刊物,在JCR分区ENVIRONMENTAL SCIENCES中属于Q1,并为中科院二区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5.6。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高速铁路(HSR)车站不仅要作为高效的交通枢纽,还需展现出强大的多灾种韧性,并与城市环境实现无缝衔接。本研究构建了两个分层评估框架,分别评估:(1) 韧性指标——包含“基础”类别及八个灾害专项类别(地震、火灾、强风、洪涝、干旱、热浪、污染、公共卫生);(2) 车站-城市融合度——涵盖城市、环境和社会三大维度。通过实地考察、专家层次分析法权重及风险基准评分,将框架应用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八座典型高铁站。综合评分经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识别关键融合-韧性关联,并采用K均值聚类法揭示性能原型。
综合韧性得分(满分100分)分布于46.1-64.1区间,其中火灾、热浪及环境污染防御能力突出,而地震、强风与干旱防御存在短板。融合度得分(60.9-76.8)主要受人流管理与多式联运可达性驱动。显著关联包括:公共卫生韧性与环境管控及多式联运可达性呈正相关,火灾韧性与人流管理存在权衡关系。聚类分析识别出一个“高整合度与高韧性”典范(上海南站)、一个“高整合度与中等韧性”群体(上海、苏州车站),其余车站则形成中等整合度与韧性的聚类。研究结果强调了综合策略的有效性——如被动通风、采光优化、外部遮阳及多模式联通设计——这些策略能以经济高效的方式实现具有韧性且高度融合的高铁站建设,并为未来车站规划提供了特定原型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