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作室王思俨等在《Acta Astronautica》上发表题为“Where shall we live on the Moon? Multi-factor site selection and scenario-based planning for permanent lunar habitats”的研究论文(DOI: https://doi-org.libproxy1.nus.edu.sg/10.1016/j.actaastro.2025.09.066。《Acta Astronautica》是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国际著名SCI刊物,在JCR分区ENGINEERING, AEROSPACE中属于Q1,并为中科院二区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3.4。

月球因其距离近、资源丰富且地质稳定,成为人类永久定居的首选目标。然而,栖息地适宜性评估因多重交互环境因素而复杂化。为评估月球栖息地适宜性,我们首先确定了八个关键因素:温度、地形、太阳照射、建筑矿物、光伏矿物、月尘活动、水资源及辐射。通过月球激光高度计(LOLA)、嫦娥二号微波辐射计及γ射线光谱仪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我们建立了单因素适宜性指数并绘制空间分布图。随后针对月球基地的六大应用场景展开评估:科研基地、居住区、光伏发电区、供水枢纽、运输通道及航天器着陆点。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综合评估各场景适用性,该方法对八大因素影响权重进行加权计算。高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月海平原。多因素分析识别出三处满足全部六大场景适宜性标准的潜力区域。区域1位于毕达哥拉斯陨石坑群环绕的月海平原(北纬14.52°–18.25°,西经16.24°–20.26°),面积达11287平方公里。区域2坐落于甘巴特陨石坑群环绕的月海平原(北纬5.08°–南纬1.77°,西经10.29°–18.02°),覆盖48613平方公里。区域3占据帕里陨石坑群环绕的月海平原(南纬6.39°),面积10000平方公里。西经10.29°–18.02°)构成的海平原,面积达48613平方公里。区域3占据帕里陨石群(南纬6.39°–11.02°, 西经10.29°至西经14.28°)所环绕的月海平原,面积达8480平方公里。
    基于上述发现,我们提出多功能月球基地的空间布局方案,为长期月球定居奠定战略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