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作室赵湘君等在《Building and Environment》上发表题为“Long-Term Indoor Air Quality Monitoring in Office Buildings: Data-Driven and Goal-Oriented Recommendations for Sensor Placement and Sampling Frequency”的研究论文(DOI: https://doi.org/10.1016/j.buildenv.2025.113392。《Building and Environment》是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国际著名SCI刊物,在JCR分区CONSTRUCTION & BUILDING TECHNOLOGY与ENGINEERING, CIVIL中属于Q1,并为中科院一区TOP期刊,2024年影响因子为7.6。

长期室内空气质量(IAQ)监测对于评估办公楼内人员对污染物的暴露情况至关重要。然而,缺乏关于传感器布置和采样间隔的明确标准,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数据采集不准确。本研究分析了在上海16个传感器中收集的为期一年的PM2.5、PM10和CO₂的现场测量数据。通过空间相似性指标(皮尔逊和雅卡尔指数)识别影响污染物分布的因素,以分析时间趋势和高浓度事件。采用LASSO、随机森林和SHAP解释相结合的特征重要性评估框架,揭示了高浓度事件的驱动因素。通过CV(RMSE)和峰值召回率评估不同采样间隔,以确定捕捉时间趋势和高浓度事件的最优间隔。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两种室内空气质量(IAQ)监测策略: (1) 时间趋势导向策略:每150平方米设置一个传感器,集中布置于具有代表性的空间。PM和CO₂分别以90分钟和130分钟的采样间隔进行采样。CO₂的采样还需考虑空调类型和房间大小。 (2) 高浓度事件导向策略:更短的采样间隔——PM2.5和CO₂每4分钟采样一次,PM10每15分钟采样一次。在独立空调空间中,建议在远离出风口和窗户的区域(针对PM)安装额外传感器,尤其是在房间类型和面积各异的区域。对于二氧化碳,建议在独立空调房间和大型空间中安装额外传感器,尤其是在远离通风源的区域,因为这些区域更容易积累污染物。这些发现为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提供了实用建议,并为分析类似数据集提供了可推广的方法,对建筑性能标准具有直接影响。


Figure 1